20世纪80年代至今,受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影响,部分西方学者依托民族国家叙事宣扬“中国乃汉族国家”,用所谓殖民话语解释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他们不仅否认历史事实,还攻击新时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政策。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 1840年以后,伴随着条约体制与民族国家体系的冲击,民族国家建构叙事对中国影响甚大。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基于“追赶”的心态,不免模仿西方民族国家观念来塑造国 ...
农历蛇年,贯穿城乡大江南北的人流、物流、数据流、信息流互动归聚、交融衔接、双向奔赴,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新农人澎湃前行,城与乡、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于华夏神州,在浓浓“烟火气”中映照着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的活力与底气。
作者:杨丹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 ...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提升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国家级经开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领域开展差别化探索,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依托发展优势明确产业定位 ...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要素通过协同赋能、创新转化,不断发挥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数据产业是将数据转化为资产,将数据资产加工为数据产品和服务 ...
1月7日至9日,北京大学第十五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理学科博士生高级研讨班隆重举办。本届未名论坛主题为“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共设有18场活动:开幕式、闭幕式、1场中西马学术对话会、1场院长论坛、5场学术沙龙及9场学员论坛。本届论坛全程以 ...
作者:季中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教授)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传播中华优秀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其中一条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评价不仅关乎课程本身的认识和评判,而且关系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关系到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和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相继颁布实施,为高校在“五育融合”视阈下探究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促进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
1月12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社会政策专业建设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